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林芸生專欄】論教育的三個層次
作者:林芸生   來源:思考香港    2021-09-16 09:28
我相信昨日教協的翻車之鑑,新成立的教育工作者工會絕不可能重蹈覆轍。但在此前提上提一個較高(但依然是基礙級)的要求: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加強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感?讓他們做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個社會一起深思的問題。

香港教育行業面臨重大變革。眼見擁有48年歷史的教協壽終正寢,教育工作者工會宣告成立之際,筆者謹從廣大家長的期盼,與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與大家談談教育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教授青少年在社會生存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包括現代社會需要的電腦知識、法律知識,職場應用的溝通及管理技巧,以及工程、會計等謀生技能。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做好這個層次的教育,讓青少年掌握新時代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人才濟濟,主宰了這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競爭力的高低。

第二個層次,是教授所有技能底下的基礎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純理科」,作為學習媒介的語文,讓下一代知道「我從哪裡來」的歷史科等,是所有應用知識的根源,學術研究的主要範疇。近年政府提倡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教育有一部份屬於這一類,一部份屬於第一層次。

第三個層次,是「靈」的教育,教學生做人。化為具體科目,也就是港府一度計劃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教學生作為公民應有的品質,因而擁有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建立國家民族意識,使他們擁有靈之所依,魂之歸宿。

在這三個層次裡,第三個層次的教育最為重要。因為受天賦高低等客觀因素所限,不可能所有青少年長大後都會有傑出成就。但比社會成就更重要的公民道德及國家認同感,是一個生人於天地之間,最根本的安身立命之所,只要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工作,不管學生將來成才與否,最起碼都會擁有心靈的歸宿,健全的人格,做一個品行端正的公民。

而因爲中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實施公民教育的文本也大異其趣。歐美強調自由、平等、博愛等基礎素養,為學生長大後成為選民,參與民主政治作準備,而我們中國傳統上則強調禮義廉恥等個人修養,為社會培養莊敬自強的君子。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摸索,歸納經驗之後,我們的國家認為西式民主未必完全符合我國國情,應該追求更實在的「共同富裕」,追求廣大人民的幸福感。面對周邊海域的主權爭議,我們必須不斷強調「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但這絕非某些西人所誤解的「好戰」,而是凝聚國民共識。

至於一提到國民教育,我知道某些人一定會嗤之以鼻,形容為「洗腦」。但只要他們能夠擺脫那種對國家的莫名抗拒,對西方的盲目推崇,便會發現用同一把尺量度的話,其實所有歐美國家的教育都在「洗腦」,為什麼美國的老師可以向孩子從小灌輸愛國意識,中國香港的中小學就不能教學生愛國呢?

今天我們再來回顧教協的「死因」,當中固然有內在、外在許許多多不同的因素,但歸根結底就是因爲他們偏離了教育的第三個層次:身為中國特區的教育工作者卻無法培養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感,甚至與此背道而馳,乃至觸及《國安法》的底線。

尤其在實際操作上,第三個層次的教育還可分為「言教」和「身教」。在大部份情況下,老師對學生說了一些什麼,其影響力遠遠不如老師在學生面前做了一些什麼。從這個角度切入,再看看教協主要人物對西方思想的崇拜,乃至近年頻頻牽涉、參與甚至領導一些反政府運動,想想他們言行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中央政府又怎麼可能接受?這個組織又怎麼可能不敗亡呢?

我相信昨日教協的翻車之鑑,新成立的教育工作者工會絕不可能重蹈覆轍。但在此前提上提一個較高(但依然是基礙級)的要求: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加強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感?讓他們做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個社會一起深思的問題。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