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打針送樓與轅門立木
作者:熊貓哥哥   來源:識港網    2021-06-01 15:38
因此,今天香港要解決「疫苗猶豫」的問題,不妨學學「轅門立木」的做法,用實際行動引導民眾走出認知誤區,破除對疫苗接種的戒心。「打針送樓」這樣的活動看似誇張,裡面卻蘊含著中國古代先賢的治世智慧,在提倡「愛國者治港」「賢能者治港」的今天,香港尤其需要這種「敢立敢破」的精神。在此,給信和集團及華人置業點個贊!

有些人的常識中存在這樣一個思維慣性,「天上掉餡餅,不是圈套就是陷阱」。當然,這種出於自我防衛的思維慣性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看似智慧的思考方式,往往令本應被正視的常識遭到扭曲,最終仍是「吃虧上當」。問題的關鍵在於,人的頭腦中對於新事物的認知程度到底有多少,這決定了其趨利避害的選擇理性,一旦認知缺乏而又防衛過度,再加上主觀偏信與一些客觀因素影響,自然不免陷入這種思維慣性的窠臼,如今的「疫苗猶豫」,正是此類問題的典型。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一年有餘,遲遲不能受控。經歷數波疫情反彈,社會人心惶惶,而接種率卻遲遲不能提高,「疫苗猶豫」現象十分普遍。歸其原因,看起來是由於香港在經歷修例風波社會動亂之後,各類思潮湧動,政府公信力受損。再加上本港反對派造謠生事,製造「基因送中」「疫苗致死」等聳人聽聞的標題,令市民對疫苗接種望之卻步。但這只是表象,根本則在於香港市民普遍對新冠疫苗這一新事物的認知不足。因此,當信和集團旗下黃廷方慈善基金及華人置業宣佈,共同捐出一個觀塘凱匯價值千萬的房產單位作為抽獎活動的終極大獎,以抽獎形式贈予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香港居民時,雖然有一些人為此踴躍接種,但仍有人指這是政府「谷針」的噱頭,在「白撿的便宜無好貨」思維的唆使下,那些「懷疑論深度患者」反而更增加了對接種疫苗的恐懼,令人匪夷所思。此情此景,令人感歎,一個接種疫苗形成病毒免疫的常識,背後需要經歷多麼艱辛的歷程才能夠在人們的觀念中建立正確的認知。

自18世紀第一針天花疫苗被發明之日起,疫苗接種的事業就遭到各種非議。起初,宗教人士認為接種疫苗「有罪」,是違背神諭。後來,又有「懷疑論」大行其道,關於疫苗有害、疫苗致死的新聞報導更加重了人們的恐慌。最後,有人將接種疫苗與個人自由強行掛鉤,認為政府主導的疫苗接種侵犯了個人選擇醫療的方式。不過,更離譜的,當然是香港反對派發明的「基因送中」謠言了。所以,當這些反疫苗的聲音夾雜其間,影響了理性判斷,導致有些人忘記了「做任何事都是有風險」的這一基本常識,忽略了對風險控制的限度、力度的認知,喪失了面對新事物的勇氣,而一味追求所謂「絕對安全」,卻最終事與願違。

這些問題,不是香港獨有,而是人類社會的通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毛病在,才有志在去除這種認知障礙的有識之士,在公眾面前拋出看似「白撿便宜式」的大禮包,令民眾進一步降低對新事物的戒心。信和集團及华人置业在香港的防疫抗疫中做了一個好榜樣,但事實上,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秦國的商鞅便已經運用這種方法來提振民眾對於新事物認知的勇氣,此一典故便是「轅門立木」。

「轅門立木」大體是講商鞅為變法改革做準備,在轅門外立了一根人力可以輕易扛起的木頭,並發佈告示稱,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城門去,就可以獲得十兩金。很多百姓都圍了上來,但是大家都對這件事持有懷疑態度,沒有人動手扛木頭。隨後,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了五十兩金,依然無人回應。直至最後,一位勇敢的年輕人大膽嘗試,並如願得到了賞金,世人由此信服商鞅取信於民的做法。事實上,商鞅所做之事最重要的在於破除慣性思維,打破民眾戒心,走出這一步並不容易,需要有勇敢的扛木者先行先試,更需要當局的信守承諾、如約兌付。

因此,今天香港要解決「疫苗猶豫」的問題,不妨學學「轅門立木」的做法,用實際行動引導民眾走出認知誤區,破除對疫苗接種的戒心。「打針送樓」這樣的活動看似誇張,裡面卻蘊含著中國古代先賢的治世智慧,在提倡「愛國者治港」「賢能者治港」的今天,香港尤其需要這種「敢立敢破」的精神。在此,給信和集團及華人置業點個贊!

作者:熊貓哥哥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