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牛深受中國人喜愛,它是勤勞、刻苦、踏實的象徵, 蘊含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精神密碼。 2020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特別提倡三種“牛”的精神——“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的精神”。農曆辛丑“牛”年即將到來,也許正好適合來說說牛的話題。
在古代,牛就真的很牛
人類很早就認識到牛對這個世界的重要性。 《說文解字》稱,“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易經》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卦傳》稱“坤為牛”,意味著牛是滋養萬物的大地的象徵物,牛有“厚德”。可見,在古代,牛就真的很牛了。
牛在古代地位重要性還體現在祭祀上。 《禮·曲禮》稱,“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祭祀等級中,第一等級是“太牢”,第二等級是“少牢”。 “太牢”,就是祭祀社稷時需要有牛、羊、豕備齊,而“少牢”只用羊和豕,沒有牛。我們從“牢”字也能看出牛在祭祀中的地位。
因為牛的身形高大,遇強敵時又很兇猛,所以人類很早就開始利用牛。 《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牛和馬很早就作為交通工具。
我國古代星象學家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宿劃分為二十八組,分別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稱做“二十八宿”,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其中,北方七宿曰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宿中的“牛”和“女”,可以理解為牛郎和織女,象徵男耕女織。 “牛郎”在那個年代,大概不能被認為是貧下中農。 《周禮·地官》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這就是說,在周朝,“牛人”是一種官名,是六官之一,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被叫做“牛人”的。
孺子牛,為何甘願奉獻?
今天,我們對“孺子牛”一詞並不陌生,因為魯迅先生有詩“俯首甘為孺子牛”。
不過,“孺子牛”的典故卻出現在兩千年前。 “孺子”是小孩子的意思。 《左傳》記載:齊景公非常疼愛幼子荼,曾自己當作牛,口銜繩索,令兒子騎著玩耍。荼玩得很高興,卻一不小心,從“牛”背上掉下來,繩子就把景公的牙齒折斷了。後來景公遺命立荼為國君,不過很快被臣下鮑牧、田乞所廢。後田乞又立陽生為齊悼公,鮑牧乃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作為春秋時期“孺子牛”代言人的齊景公,是一個溺愛孩子的形象。 “孺子牛”具有新含義還是在魯迅借用之後。
魯迅在《自嘲》一詩寫道:“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後來,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此詩時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千夫”在這裡就是說敵人,對於無論什麼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 “孺子”在這裡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做孺子牛,就是要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拓荒牛”和深圳的故事
相比較“孺子牛”,“拓荒牛”獲得尊敬的原因是,拓荒很艱辛,拓荒付出很多,拓荒的任務很重。所以要成功拓荒,不僅需要任勞任怨,還要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
中國人素來勇於拓荒,歷史上的“走西口”,“闖關東”,就是奔著拓荒去的。不僅我們敢於開拓邊境荒漠,甚至也有膽量到海外去。南美洲的古巴,東南亞的很多島嶼,像馬來西亞婆羅洲的原始山林,在19世紀中晚期就是一大批福建和廣東的僑民去開發拓荒。多數拓荒者讀書不多,還常常受到當地族群的排擠,卻硬生生創下一番事業,闖出一片天地。這就是一代一代中國人“拓荒牛”的故事。
今天,我們在互聯網上搜尋“拓荒牛”,會發現很多關於“拓荒牛”的文章會與深圳產生聯繫。某種意義上,“拓荒牛”成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40餘年來書寫的一個“IP”。
原因何在?因為40年前第一代來到深圳參加特區建設的人們,是離我們距離最近、時間最近的一群“拓荒牛”。 40年前,深圳的第一代創業者像極了“拓荒牛”,既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又敢想敢干,開拓創新,把當時貧窮的邊陲農業縣寶安,建設成為一個國際性現代化城市。 “拓荒牛”代表的正是深圳的這種開拓、勤勉精神。
來過深圳的人都知道,深圳市委大院外有一座“拓荒牛”的雕塑。在市委辦公廳工作了40年的唐桂生記得,深圳特區建立之初,深圳市領導希望能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內建一座雕塑。反复討論之後,廣州美院教授潘鶴製作的“拓荒牛”雕塑於1984年7月27日落成。
雕塑落成後,慕名前來參觀和留影的人們絡繹不絕,但由於“拓荒牛”立在市委大院內,前來參觀的人並不方便,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會通過決定,將“拓荒牛”銅雕整體遷到了大門口的花壇上。同時,辦公大院圍牆後退10米,為深圳老百姓再獻出一塊綠地。
1999年2月6日,在一個簡樸儀式過後,“拓荒牛”正式遷至市委市政府大門口,成為深南大道上的一個新景觀,許多市民紛紛趕來拍照留念。一些細心的市民還發現,原來在大院內的“拓荒牛”牛頭朝西,步出大院後則變成牛頭朝東。
“拓荒牛”成為深圳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更是深圳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世紀象徵。
不等揚鞭自奮蹄的老黃牛
當代詩人臧克家有詩云:“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等揚鞭自奮蹄”。這詩詠的就是“老黃牛”。
從地域看,黃牛似乎比水牛分佈更廣。從時間上看,黃牛進入文獻的時間也很早。比如,曾經為牛郎織女牽線搭橋的就是老黃牛,那頭老黃牛挺開放的,還挺懂情調。在唐詩《牧童詞》裡,“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也不知道是牧童膽大,還是黃牛力大。
不過,我們看到更多的老黃牛,外表樸實無華,謙遜低調。在中國人心中,“老黃牛”歷來被賦予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忠於職守、任勞任怨的象徵意義。
誰都知道,世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順境需要奮鬥,面對挫折更需要艱苦奮鬥、負重前行。這100年來,中國經歷過不少大風大浪,民族危亡時浴血奮戰,一窮二白時奮發圖強,攻堅克難,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正因為我們始終如一發揚老黃牛般艱苦奮鬥的精神。
今天,深圳經濟特區又有了新的身份“先行示範區”,這對深圳人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深圳發展的路很長,我們在牛年瞄準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黃牛這三個關鍵詞,發揮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黃牛的精神,我們的牛年一定會更牛!
原文鏈接: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2102/10/node_A08.html#content_98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