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兩年來社會爭議不斷。行政長官周三(14日)即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消息指,涉款逾6000億元的明日大嶼計劃是政府土地及房屋政策的一個焦點。
港府早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就公布了「明日大嶼願景」,當中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興建人工島,造價約為6240億元,其中交椅洲人工島約1000公頃新增土地,可興建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交椅洲人工島爭取在2025年動工,2032年有首批居民入伙。
黃偉綸:公私營合作未必用公帑
香港整體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當中已發展的土地僅佔四分一,而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則只佔整體土地約7%。雖然看似有大量土地可供考慮開發,只需從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劃出小部分土地就可以解決很多房屋問題,但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牽連眾多利益相關者,包括地產商、業主、環保主義者和其他的訴求人士等,令相關議題充滿爭議。
目前「明日大嶼」約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申請已在立法會財委會議程當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2020至2021年度的綜合赤字增加至超過3000億元,財政儲備則降至8000多億元。坊間再出現質疑聲音,認為香港財政赤字擴大之下政府難以推動項目,指有可能掏空庫房。
就外界對「明日大嶼」造價的憂慮,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日前表示,據以往香港的經驗,大型工程如透過適當的政府和私營機構合作,政府不需要從公帑資助這些項目的興建。他更引用沙田第一城的模式為例,指當年是透過公私合營的方法,填海費用由私人機構承擔,私人機構拿取小部分土地做私人房屋項目發展,大部分土地會交回予政府興建公營房屋。他續指,本港多條鐵路系統均是用鐵路加物業發展方法,透過物業發展權給予相關公司,由它出資興建及營運鐵路,政府均不需要投入公帑。
湯文亮:「明日大嶼」上建屋不會浪費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表示,在商言商來看「明日大嶼」計劃,首先是現在樓價高企,與市民收入脫了節,公營房屋不足,整體來說是有需求。其實,有需求就已經足夠,即是在「明日大嶼」上所建的房屋不會浪費,「明日大嶼」不會變成鬼城,有這個理由,「明日大嶼」就可以上馬。
事實上,香港多年來依賴填海去建設城市。政府在1985年至2000年填海創造逾3000公頃土地,但在2001至2015年填海僅創造約690公頃土地,大跌77%,以致近年用作房屋和其他用途的土地供應不足。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政府除了應付目前疫情,同時亦要著手未來。「明日大嶼」雖然耗資幾千億元,但是每年投資幾百億元,亦可以嘗試發債或以公私營合作等方式集資,不一定要使用財政儲備。劉國勳亦強調「明日大嶼」計劃會有收益,假設島上有150公頃土地用作私人商業用地,就會得到最少幾千億元收益。
劉國勳:應付疫情同時著手未來
當然,坊間亦有持保留的聲音。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表示,現時將軍澳大部分地方都是填海得來,當日如果沒有此決定,將軍澳「50萬人住喺邊度」?而原居民則受《基本法》保障,政府任何動作或會遭受司法覆核挑戰,耗時或要10年。
鍾國斌認為,兩三年後可以參考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最終的融資結果再作決定。機管局當年為造價逾1000億元的機場三跑工程融資,推出債券及向銀行借貸。當中部分工程費用來自向旅客徵收的機場建設費及機管局的營運盈餘,其餘約690億元則發行3年期零售債券、機構債券及向銀行借貸得來。
近期,港金管局重新發行通脹掛鉤債券(iBond),香港金融業職工總會研究部指出或可能是為政府的長期赤字,及為未來的「明日大嶼」計劃開支發債做「熱身」。
盧偉國:盡快啟動工程讓業界「有工開」
無論如何,「明日大嶼」計劃肯定可以帶動香港的就業機會。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公開表示,現時除了防疫抗疫基金,最重要是推出工務工程,讓工程業界「有工開」。他認為,「明日大嶼」計劃、郊野公園綠化帶建屋等選項都應該研究,以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
盧偉國強調,現時樓價不合理地高,政府必須新增土地解決問題,其中填海是一個重要方式,建議政府盡快啟動「明日大嶼」計劃。今年6月至8月,建造業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分別為11.1%及8.1%,為金融海嘯後的高位。業界無工開情況嚴重,估計目前受影響工人數目達10萬。工人現時每月工作十多日,月薪已較以往減少三分之一,嚴重打擊工人的生計。
香港居住問題嚴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兼亞太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恩榮指出,如果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要提高到新加坡每人270平方呎的水平,香港的土地短缺便會超過1200公頃好幾倍。此外,到2046年,樓齡超過70年的私人房屋單位數量將多達33萬個,比現在多近300倍,要進行大規模重建。如果沒有大量額外土地安置舊區的人口,將無法進行重建工程,現時市區擠迫不堪及交通超負荷的情況無法改善。
別讓「明日大嶼」淪為「後日大嶼夢」
港英政府曾推出「玫瑰園計劃」,動用巨額公帑填海造地發展西九龍,及面積達1000公頃的赤蠟角國際機場,當時雖然加深了部分港人的憂慮,但時間證明憂慮實屬多餘。
無論是反對者口中的「倒錢落海」,還是贊成者認為的「倒沙成金」,在東大嶼發展和填海議題上,應該重新回到科學、客觀和理性的討論。香港需要增加多少土地,大嶼山應該如何發展,本應按著供求、人口預測和隔年檢討的數據作參考。港府需要拿出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預測、人口政策、按年修訂的人口預測等數據,加上考慮就業和工作模式的改變、通勤情況和習慣等因素,去考量各個填海計劃的規模和迫切性,從而仔細地策劃出每年的工程時間表。
至於下一步的公眾諮詢、環評研究、工程設計、撥款申請或融資安排、填海工程招標等步驟需時多久,何時市民才能入住人工島上的第一座公屋,有待港府闡釋。但肯定的是,財委會對計劃可行性研究撥款申請一天不議或議而不決,「明日大嶼願景」將會淪為「後日大嶼願景」,甚至是一場夢!
桂山島填海建議引熱議
近期桂山島填海引起社會討論。香港房地產協會發表「粵港澳聯合開發新區——桂山島『創世新城』2021-2049計劃」,提出以開發基金形式,邀大灣區「9+2」一同合作,由珠海提供桂山島土地,共同開發。該計劃是建議在桂山島,以及在該島東西兩面的水域填海造地,並且以產業園區為主要發展,在該填海造地的地區內,提供各種有關醫療、教育、建築等發展,並且預計可以透過填海造地獲得大約70平方公里的土地,興建28萬間住宅以供約50萬至70萬市民居住。有關範圍由香港管理、實行香港制度和法律,居於島上的港人可自由進出香港。
香港房地產協會日前表示,桂山島填海項目仍處於概念階段,未有估計整體開發成本,該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葉少明表示,「(住宅)平均呎價會平過香港」。該會推算,島上一個600平方呎「綠置居」售價為300萬元,相同面積居屋售價約450萬元、首置盤為600萬元。協會表示,桂山島屬內地水域,處於珠江口正中,與大嶼西南分流距離僅約5公里,可以興建公路加鐵路兩用大橋連接,由水路到中環及尖沙咀只需30分鐘。該會又指出,桂山島本身已有10平方公里平坦土地,配合組裝合成建築技術,可解社會燃眉之急,解決宿位輪候問題,認為計劃可在短期內啟動,建議明年開展首期工程,沿桂山島西岸填海。
桂山島的地理位置距離香港、深圳、澳門、珠海等都不太遠,如果發展,無疑可以配合大灣區「9+2」共通共融、互補互動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