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日前正式發佈,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推進粵港澳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五個方面提出了26條具體措施。仲量聯行認為,《意見》將加速大灣區內地金融市場的開放,進一步推動大灣區金融體系一體化與金融創新。與此同時,《意見》還特別提出依託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搭建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台,並研究建立廣州期貨交易所。預計這將大幅加速大灣區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成熟,也為廣州在大灣區內發展差異化金融產業提供了契機。
政策亮點促大灣區金融創新
在去年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框架下,《意見》對相關金融內容進行了細化,給出了大灣區金融開放的推進方向,同時結合大灣區建設進程和實際訴求,提出了金融支持的創新舉措,具有多方面亮點。《意見》研究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開展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業務等舉措,將便利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對從事跨境業務經營活動的企業意義重大。同時,提出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支持銀行開展跨境貸款等將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的開放提速,以及推動金融服務範圍和水平的提升。
《意見》提出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方向和措施,如支持境外銀行在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在大灣區內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支持設立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隨着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來自於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跨境金融的需求將越來越旺盛,《意見》的逐步落地將實質性地擴大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這三大細分行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並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同時,還將激發外資金融行業市場活力,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大灣區內地市場。
支持粵港澳三地徵信機構開展跨境合作,有利於打破粵港澳三地徵信機構的信息壁壘,對推動跨境徵信體系的建立有重大意義,並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同時,《意見》鼓勵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產業,支持大灣區內地研究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及其成熟應用在各方面的推廣。在金融和科技雙輪驅動下,依託於大灣區自身的產業與技術優勢,為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給大灣區內地金融科技企業的成長成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深圳作為全國性科創中心,預計將在金融科技領域起到領頭羊作用,引領整個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的提升。
目前深圳已在穩妥推進《意見》各項舉措落地,且在金融開放方面在大灣區中走在前列,《意見》中的部分措施已在深圳落地或在前海開展試點。此外,《意見》也將加速推進尚待落地或仍待研究的金融開放措施並進一步擴大開放範圍。
廣深辦公樓金融行業租賃需求或迎增長
《意見》不僅支持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外開放,同時,還支持內地金融機構與港澳地區開展跨境業務,如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向港澳地區的機構或項目發放跨境貸款,以及港澳居民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等。《意見》還提出了若干私募基金相關的舉措,包括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企業融資等。《意見》也鼓勵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支持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及其成熟應用在客戶營銷、風險防範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推廣。這一系列的制度創新舉措將利好境內外金融機構在大灣區內地業務的快速發展,為深圳和廣州的辦公樓市場需求帶來新的增長點。
從仲量聯行統計的金融產業各細分行業在甲級辦公樓中平均辦公面積結果可知: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三個行業的金融機構在廣深兩地平均租賃辦公面積較大。特別在深圳,三個行業的平均辦公面積均超過兩千平方米。外資金融企業目前在大灣區內地的平均規模仍相對較小,但隨着金融開放的推進,部分行業的外資金融企業規模將迎來增長。
根據以上市場分析,仲量聯行認為,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對外開放將吸引港澳地區的相關金融機構在大灣區內地設點,尤其是深圳和廣州。且由於業務範圍得以擴張,這些新設立的辦公面積段預計將超過原有外資同類企業的平均水平。
更多的跨境貸款業務以及開放向港澳居民銷售理財產品意味着大灣區內地銀行的業務將有所擴張。預計未來深圳和廣州將迎來不少銀行的擴租以滿足新業務開展所需的新增人員與空間需求。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的試點將催生更多私募基金的設立。尤其是更多港澳私募基金可能考慮在大灣區內地設點,而且新設立的辦公面積預計將逐漸趨近內資私募基金。
隨着金融科技相關應用的成熟與發展,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的金融科技企業的業務將穩步增長,預計這類企業的擴張需求也將相當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