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10月13日至15日,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將靠泊深圳蛇口郵輪母港,並於15日下午首航出征南極,與「雪龍」船共同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根據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日程安排,「雪龍2」號船於10月14日全天和10月15日上午面向公眾開放。深圳市民可通過海博會官網預約免費參觀,現場感受「雪龍2」號的風姿。
雙向破冰 最大亮點
「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芬蘭阿克北極有限公司承擔基本設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開展詳細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造。
從2008年12月上報項目建議書,到2019年7月「雪龍2」順利交付,項目建設歷時十餘年。「雪龍2」號船長122.5米,型寬22.32米,設計吃水7.85米,設計排水量13996噸,航速12節~15節,續航力2萬海里,自持力60天。
雙向破冰是「雪龍2」號最大的亮點,雙向破冰是指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一般的破冰船大多是由船艏向前破冰,如果一旦遇到較厚的冰脊需要轉向時,容易被冰脊卡住,「雪龍2」號利用船艉破冰技術可以「啃下這塊硬骨頭」。中國極地科考主要選擇在南北極海冰較少的夏季開展,即便如此,部分極地海域仍常年冰封,而現役「雪龍」船破冰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極地學科考察的需求。
「雪龍2」號採用兩台7.5MW破冰型吊艙推進器,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雙向破冰均具有以2節~3節船速連續破1.5米冰+0.2米積雪的能力,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艉部破冰能實現在20米當年冰冰脊(含4米堆積層)+20厘米雪層不被卡住,滿足無限航區航行和作業需求。
雙向破冰技術使「雪龍2」號在冰區的操縱性能得以極大提高,實現冰區快速掉頭、轉向,尤其是在南極近岸冰情複雜、水域狹窄的環境中,極大增強了船舶的安全性。並且,這也意味著中國極地考察區域和季節得到了極大拓展和延長。
移動的科考作業平台
「雪龍」號船舯設有160平方米的作業月池車間。車間內同時設有一個邊長3.2米的方形月池及CTD收放系統,用於在完全冰區或惡劣海況下的科考作業。
當船舶在密集冰區時,破冰作業會帶來大量碎冰聚集在船身周圍,科考設備無法在船艉和舷外實現下放。此時,科考人員可通過月池布放設備開展科考作業,從而確保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即使出現碎冰積累等問題,月池配備的加熱除冰設備,也能保證作業順利進行。
令人耳目一新的還有,「雪龍2」配備了動力定位系統。先進的動力定位系統不僅讓船舶停得更穩,還能輔助開展科學考察。動力定位系統的使用,使「雪龍2」號在4級海況下可滿足大型科考設備的定位收放要求。
「雪龍2」號裝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能實現科考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綜合環境調查方面,具備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主要海洋和大氣綜合觀測取樣能力,能夠成為極地海洋基礎研究綜合調查觀測平台;在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方面,具備在極地海區季節性地開展海洋地質、海洋重力、磁力和地震的調查作業能力,能夠成為極地海底科學調查研究的工作平台;在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方面,具備海洋生物、生態調查和評估的手段,能夠成為極地海洋生物儲量調查的基本平台。
「大塊頭」有「大智慧」
在國內的科考船大家庭中,「雪龍2」號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智能船舶」,裝配智能船體、智能機艙、智能實驗室及智能穿戴等。通過為全船設備配備各種傳感器,實現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知、獲取、交換和展示;基於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實現船舶和科考的智能化運行和輔助決策。
例如,「雪龍2」號配備了大量走航觀測設備,可在船舶航行過程中自動觀測氣象、海洋基礎環境和海底地形地貌等,提取主要參數數據。有了這些智能設備,科考隊員還可以隨時了解觀測設備在水中的位置,判斷回收時間,並提前在實驗室等候進行樣品分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雪龍2」採用清潔設計,除滿足最新極地規則中防污染要求外,船舶發電機組排氣管均裝有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SCR裝置,優於國際海事組織最嚴格的環保要求。
「雪龍2」號科學調查能力突出,同時船上配有一架萊奧納多AW169型直升機,用於承擔尋找冰區航道、應急救援、人員運送、遠距離科考作業、物資吊運等任務。
「雪龍2」號今年首航南極,標誌著中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雙龍探極」時代正式來臨。屆時,「雪龍2」號與「雪龍」號將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雙船作業模式,這將極大提高極地科考效率,共同助推中國極地科考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