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有港企涉長期囤地套利
2025-05-16 10:21

【識港網訊】在「一國兩制」下,國家一直是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支持港資企業在內地投資興業,共享發展機遇及紅利,但有部分港企卻忽視國家利益,企圖遊走在國家政策的灰色地帶,用「長周期囤地」、「低買高賣」等方式從中套利,儘管一時能賺得盆滿缽滿,但在政策收緊後即面對融資受限、項目停擺等後果。實踐反覆證明,短視逐利終將自食其果,唯有與國家發展同向而行,方能實現基業長青。

在2000年初,某港資企業曾以極低成本在華東某核心城市副中心購入大宗地塊,但舉行開工禮後工程進度卻慢如蝸牛,其關鍵地塊閒置近二十年,規劃中宣稱的「大型綜合體」更被當地民眾譏為「紙上樓盤」,其間周邊地價暴漲逾二十倍,該企業被批評通過拖延開發以獲取土地增值收益,就算最後地方政府因開發滯後而開出罰單,但對數以幾十億計的售樓利潤來說,區區的罰款金額只可算是「九牛一毛」。

拖延開發逾15年 被列「重大風險警示名單」

同樣的操作也出現在西南某省會城市。2005年左右,該港企開發的一個商住項目,開發周期拖延逾15年,後以超過70億元的溢價轉售。當地政府批評其「造成資源浪費」,將其列入「重大風險警示名單」,並禁止向有關企業提供新增融資、貸款,以及為其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據悉,該企業後續在多個城市申報新項目時,均因信用紀錄問題被金融機構提高融資門檻。

巧合的是,同樣在2010年前,該港企也在西南某重要城市發展一個商業綜合體項目,企業最後被指「掛名招商後撒手不管」,導致商戶大規模退租。糾紛升級後,其合作銀行認為「運營風險過高」,而暫停對該企業旗下項目予以貸款。

過去十多年,該港資企業套現內地超千億元資產,但其發展模式遺留的後遺症也正在浮現。在長三角,該企業曾試圖抵押已出售項目的剩餘土地融資,卻因「產權瑕疵」而被銀行否決;在珠三角,其舊改項目因拖延開發被納入「重點監控名單」,使得後續申請開發貸款時需提供雙倍擔保。

從土地閒置罰單到融資鏈收緊,從質量糾紛到信用評級滑坡,這種仍心存僥倖的企業,等待它們的可能是融資渠道收窄、合作方避而遠之的惡性循環。事實證明,資本可以流動,但國家政策的紅線不容試探,唯有摒棄僥倖心理,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與時代大勢同向而行,方能於風浪中錨定航向,在守正創新中走出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