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特朗普「對等關稅」的稅率誕生於荒誕的算法,所以本質不是貿易問題,而是博弈問題,中美博弈接下來的核心是談判。
對於美國而言,與中國這樣的大國談判並沒有太多實際好處,更多是尋求面子上的讓步,以便在政治上有所交代。向大國要「面子」,向小國要「裏子」,索取經濟利益。這也是特朗普發動關稅戰的核心目的,並非像納瓦羅、萊特希澤等理想主義者所期望的那樣,通過「關稅牆」來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和自主產業化,而是通過獲取經濟利益解決美國的財政與債務問題。
美國挑起關稅戰之後,中國「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不僅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額外的衰退擔憂,也在破解美國的談判籌碼。今年4月,多家華爾街投行下調了美國經濟增長預測,上調了美國經濟衰退與美股下跌的概率,因為美國的破壞性政策將引發報復性關稅,從而對商業情緒和供應鏈構成重大打擊。
「以牙還牙」策略為其他國家贏得了90天的緩和期,也為中國企業爭取到90天的轉口貿易時間窗口。在「壓力測試期」內,製造業企業可制定貿易摩擦背景下的應對策略,並與供應商及客戶們進一步探索拓展出口轉口的可能性。於中國而言,拉長博弈的戰線意味着更低的博弈成本和代價。
特朗普的底牌有三張:一是其他國家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度;二是利用美國的軍事力量作為籌碼,要求部分國家增加軍費開支;三是借助美元霸權來做文章。面對特朗普的極限施壓,部分非美國家缺乏有力的談判籌碼,原本不得不付出實際的經濟利益。而中國「以牙還牙」的博弈策略,給予非美國家一個認清時勢的機會。
中國展現「大國範本」,也給非美國家釋放出新訊號:首先,中方強硬的態度能使美國的談判籌碼逐漸減少,最終為了結束談判而付出的代價或遠低於直接妥協。其次,一些國家不僅與美國有經貿關係,與中國也有密切往來。如果因過度倒向美國而損失了中國供應鏈或者市場,結果可能得不償失。
以越南為例,美國是其最大單一出口國,去年越南對美出口佔其全部出口額的30%,對美出口貢獻其國內生產總值(GDP)26%,這種高度依賴使越南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處於相對弱勢。但越南的最大進口國是中國,去年從中國進口的佔比達39%,其中九成以上為生產性原材料。為滿足美國而傷害中國,於越南經濟是無法承受的。對非美國家來說,制衡特朗普霸權的籌碼之一,是與中國開展更廣泛的製造業合作。
與中國談判,是非美國家改變與美國談判處境的關鍵。一旦各國從中國獲得更多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支持,便會影響到他們與美國之間的博弈處境,不僅能減輕其被美國「敲詐」的痛苦,還能提升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
「對等關稅」不可持續
反過來對中國而言,如果能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在貿易領域取得突破,中美的關稅攻守之勢也就發生逆轉。因此,中國政策的思路順序清晰,先「外」後「內」,時下與周邊國家的談判和外交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於2025年4月8日召開,其規格之高足見外交的重要性。
在實踐上,中國正與日韓、東盟和歐盟積極改善貿易關係:與日韓,中國正在深化「面向未來的戰略性協作」,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既有成果基礎上,探索更高標準的制度型開放體系。與東盟,中國通過出海、製造業和技術輸出,減輕東盟與美國談判的痛苦,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經濟合作的同時,也降低了中國與美國談判的門檻和難度。與歐盟,雙方談判進展迅速,拜登曾慫慂歐盟對中國新能源車整車出口加徵關稅,但目前看來取消的概率很大,最終可能達成「最低價格」協議,既照顧到歐洲本土新能源車生產的競爭力,也尊重了市場經濟規律。接下來,中國新能源車企業可能會在歐洲建廠,通過技術輸入帶動歐洲傳統汽車製造就業,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實現雙贏。
對等關稅本質上是一個多方動態博弈,評估關稅戰前景的核心也絕不是計算稅率。「對等關稅」稅率充滿隨意性的計算方式,鑒別商品豁免與否的極高難度,以及實際執行層面海關人力欠缺的客觀事實,均注定了「對等關稅」不可能持久存在。將階段性關稅稅率作為前提假設,來推算對中國出口和經濟的影響,價值其實有限。
透過特朗普漫天要價、極限施壓的「談判藝術」,我們的注意力還是應當回歸到博弈之上。未來需要觀察的是美國還有無牌可打,G2各自的經濟耐受力和政策儲備,以及各自與第三方國家的談判進展。關稅博弈的平衡,將由與第三方非美國家之間的談判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