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先生的「近代史研究六種」,橫跨從晚清到民國的學術研究。近代百年風雲,可言可說之事數不勝數。因此,學界往往對這段不算太長的歷史有較為細緻的劃分,如「近代史」「晚清史」「民國史」「當代史」「現代史」等等。部分中青年學者也往往在此基礎上劃定研究範圍。但是,楊先生沒有畛域之見,其研究幾乎覆蓋了從1840年至1949年的整段近代歷史的演變。從鴉片戰爭一直下延至辛亥革命、國共的合作與分裂乃至國民黨遷臺之後的歷史,楊先生均有深入的研究。這在當下的學界中是少見的。
楊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種」之一為《晚清史要》。該書分為鴉片戰爭前後、戊戌變法前後、辛亥革命前後三部分。作者利用檔案、報刊、日記等資料,分析晚清史中的重大事件與人物。所收文章,大多為精深的短篇。從新發現的史料入手,破解謎團,尋找真相,見微知著,分析小故事背後的大時代,例如《鄒容自貶〈革命軍〉》一文,由鄒容與其律師之間的對話,考察鄒容思想的變化。鄒容稱,「我意欲改作《均平賦》一書,令天下人無甚貧富,至前作之《革命軍》已棄而不問。」該文體現出「這位年輕的革命家對新的救國、救世道路的探求,較之《革命軍》所鼓吹的獨立、自由、平等、共和等理想,自然又前進了一步。」這與當時孫中山的思想主張相呼應,體現出革命黨人對中國未來道路的新思考。
「近代史研究六種」之二為《孫中山新探》。通常,孫中山都被定性為資產階級革命家,但是,孫中山本人卻激烈地批判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視西方歐美強國之途為「已然之末軌」,意為窮途末路,因而另創「民生主義」新說,企圖在中國建立「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政權,又曾致函國際社會黨執行局,要求協助自己將中國建成「全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楊先生根據列寧關於俄國革命中三代知識份子和毛澤東關於五四運動領導力量的論述,將孫中山定位為「平民知識份子革命家」。這是一個全新的、符合孫中山思想實際的、較為合理的見解。
孙中山
此前的主流敘事往往將辛亥革命的失敗歸因為所謂「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實際上,當時的革命黨人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即使沒有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也很難長期維持其存在。楊先生在本書中全面剖析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的深層次原因,有多篇文章論述此事,值得肯定的是,楊先生還無私地分享了幾篇稀見、難見的孫中山史料,附於書後。
袁世凱
「近代史研究六種」之三為《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簡史》。該書展現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辛亥之前的多次奮鬥。在這一過程中,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間的分合、同盟會的成立與發展、清廷的新政與改革,構成了辛亥前十年政治變化的主要線索。杜亞泉有雲:「五千年來專制帝王之局,於此十年中為一大結束;今後億萬斯年之中華民國,乃於此時開幕。則非十年以來之小變,實五千年以來之大變,而不可以常例論矣。」閱讀本書,可知「五千年以來之大變」的梗概。誠然,辛亥革命不徹底,但是,長期的、根深蒂固的專制主義絕難在短時期內消除。「有形的皇權專制主義被推翻以後,無形的專制主義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卻是難以克服的痼疾。」「帝制終結,專制難除」這是楊先生對辛亥革命歷史經驗的精深總結。
辛丑条约复原雕塑,辛亥革命博物馆
「近代史研究六種」之四為《民國風雲》。該書篇幅較大,涵蓋從民國建立到國民黨政權遷台後的幾十年時間,其重點則在於國民黨的內部矛盾、衝突,以及國共關係的變化。如《瞿秋白的〈聲明〉與國共兩黨的「分家」分波》是記錄兩黨關係第一次破裂的宏文。《讀孔祥熙檔案》《讀宋子文檔案》《臺灣所藏閻錫山檔案一瞥》《讀臺灣國民黨黨史會藏檔案》等文,可見楊先生在海內外廣泛閱讀國民黨人物檔案的廣度和用力之勤之深,多有一向不為人知的新發現。《潘佩珠與中國—讀越南〈潘佩珠自判〉》《中韓愛國志士的早期聯繫》兩文,展現外國革命者和中國之間的合作與友誼,構成中外關係史上的佳話。《蔣介石「複職」與李宗仁抗爭—讀居正藏劄及李宗仁檔案》,展現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後兩大派系在海外的鬥爭。《50年代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種力量—讀張發奎檔案》寫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後海外曇花一現的新政治派別。《溥儀要求參加蘇聯共產黨》寫溥儀被囚于蘇聯時偽裝進步的小趣聞,令人莞爾。
溥儀
「近代史研究六種」之五為《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體量巨大,包括「早年經歷、北伐戰爭與『清黨』反共」「內外政策與抗日戰爭」「抗戰外交」「內戰再起與統治崩潰」「臺灣年代及其婚姻、家庭」,共五卷。楊先生以蔣介石日記為主要材料,輔以國內外各類檔案、報刊和公私信劄,所述幾乎涵蓋蔣介石的一生,包括他的經歷遭遇、思想活動、內心秘密、自我反省、行為作為、各方關係以及個人生活史、情感史等等。蔣介石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複雜的人物之一。關於他的研究,當下學界已有豐富的成果,但少有人能像楊先生這樣對蔣介石進行如此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窺見和揭示其內心世界方面,不利用其日記是無法做到的。蔣的日記,有些內容不寫,有些一筆帶過,但純為自閱、自用,生前從未出版過,這種只給自己看的日記往往具有較大的真實性,但正如楊先生所說,「真實不等於正確,也不等於全面。」史家應該根據各種可靠資料對之審核,並且主要根據其實際所行所為評判其人,而不能片面地、單純地相信日記、依賴日記。
蔣介石
「近代史研究六種」之六為《思潮與人物》,該書考察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文藝思想的發展脈絡,對黃遵憲、魯迅、錢玄同、胡適四人,則列有專門的《論叢》。扎實的思想史研究需要過硬的功夫,需要利用各種各類可靠的公共史料和私人記錄,找尋和把握人物的思想發展軌跡。楊先生是從思想史的研究進入近代史研究領域的,他的《蘇、陳譯本〈悲慘世界〉與中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一文,通過雨果《悲慘世界》的翻譯、傳播考察中國早期無政府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的思想發展,今天再讀仍覺新穎。《論錢玄同思想》一文,利用錢的日記、書劄等私人材料分析錢玄同的思想內涵,可以視為人物思想研究的範本。
錢玄同
楊先生的「近代史研究六種」十卷,上溯鴉片戰爭前後,下延國民黨遷台後的政局。從政治史到思想史、到人物研究,文章所涉範圍之廣,時間跨度之大,顯示出楊先生作為史家的寬廣視野。
在研究物件上,楊先生偏重于傳統的政治史研究,但也包括人物史、軍事史、文化史等方面。
其特點之一是重視重大歷史事件。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革命,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從晚清開始100多年內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楊先生全都有專門研究。尤以對辛亥革命、國民革命的研究最為出眾。他認為,辛亥之役,終結帝制,開創共和,使中國進入沒有皇帝的年代。他說:「中國歷史還會有綿遠的未來,但它的民主大航向卻自此鎖定,任何人都無法動搖、改變。」
二是重視政治和思想精英。楊先生的研究涉及龔自珍、何如璋、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慈禧太后、唐才常、畢永年、章太炎、鄒容、章士釗、楊度、陳天華、湯化龍、劉師培、何震、黃興、何天炯、陳獨秀、錢玄同、胡適等重要人物。「近代史研究六種」十卷中,大略有八成左右的文章以人物作為切入點,對孫中山和蔣介石二人著力尤多。在此類研究中,楊先生特別重視日記、書劄等私密資料。他說過:「自來的政治家,人們可以從他的公開言行去觀察他,研究他,但是政治家很少向公眾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歷史家很難瞭解政治家公開言論背後的真實的隱蔽的意圖。蔣介石日記大量記載了自己的思想活動,這就向歷史家敞開了心靈的窗戶,使歷史家不僅知道他做什麼,而且知道他為何這樣做。」楊先生的《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寫到五卷之多,其原因之一或即在於此吧?
蔣介石伉儷欣賞越南總統吳廷琰所贈巨畫
三是重視重大歷史謎團的破解。百年的近代史雖不算長,但留下了諸多謎團仍有待破解。楊先生綜合多方史料,解破、分析,寫出了一篇又一篇著名論文。例如,關於維新派「謀圍頤和園、捕殺西太后」這一說法,曾是清廷指責康有為的重要罪狀,康有為本人一直否認此事。楊先生通過對日本外務省檔案的研究,找到確認此說的鐵證。《「中山艦事件」之謎》,通過蔣介石日記和中山艦事件檔案、蔣介石與汪精衛來往信函等多種資料,終於查明真相,被胡喬木譽為「具有世界水準的好文章」。《關於孫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一文,結合國民黨上海左派組織所編《中國國民》和其他相關歷史資料,探究「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提出,說明孫中山本人和國民黨「一大」時都還沒有這一概念,它形成于中共和國民黨左派對國民黨右派之間的鬥爭中,但它確實是孫中山晚年思想的正確總結和概括。
今天的近代史學界,每一位有成就的學者都是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時段的專家。但有些年輕學者缺乏大視野,往往從小切口、小事件入手,出現碎片化傾向。這樣的文章往往讀者不多,難以引起廣大人群的關注。楊先生能把握全域,關注歷史發展的主線變化,注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和謎團的研究,是他的著作得到普遍重視的原因。
楊先生初習中國文學,繼而研究中國哲學,終而研究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前後跨越文、哲、史三個學科,都卓然成家。他可以說,是專才,又是很難得的少有的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