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美食中尋找快感,有人在消費中尋找享樂,有人在社交裡尋找安慰,而19世紀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則認為:我們應該在痛苦中尋找幸福快樂。
在《快樂的科學》一書,尼采寫道「幸福和不幸是一起成長的孿生兄弟」。他認為,日常生活的快樂是片面的,而只有在我們受苦時,生活才變得深刻,而當生活變得深刻,我們才會有意識及意志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價值、幸福。
這個道理至少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感受上的,它的邏輯彷彿在說一個沒有嘗試過飢餓的人,便難以享受到飽腹的幸福,因為飽肚感本是他的一般感覺(所以肚餓時吃的叉燒飯是最美味的);第二個層次則是意義上的,則當我們尋找幸福時,自然同時在尋找它的對立物──不幸。
因為不幸,所以人更能感受、思考幸福,而又因為有了幸福,人才會知道甚麼是不幸。對於尼采來說,這不單是幸福與不幸的本質,更是人們在生命中必須要體會的狀況。因此,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道:「生活需要敵意、死亡和犧牲」。
為甚麼我們的生活需要「敵意、死亡和犧牲」呢?因為對於尼采來說,真正尋找到幸福的方法就是學習,學習去跨越動物和神,並成為極致的人。在此,「偉大的痛苦」便成為了我們的老師。在《善惡的彼岸》一書,尼采寫道:
「痛苦,偉大的痛苦的修練──你難道不知道迄今只有這種修練才創造了人類所有的提升嗎?靈魂在不幸中的張力培養了它的力量,與巨大的毀滅面對面,它在忍受、堅持、解釋和利用痛苦方面的勇氣和創造力,以及通過痛苦,通過偉大痛苦的修練,它所得到的一切深奧、秘密、掩飾、精神、狡詐、偉大──這不都是要通過痛苦,通過偉大痛苦的修練授予的嗎?」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了尼采的意思。對他來說,幸福不是一種感覺,而是意志、力量,好讓我們可以繼續有勇氣和耐力去克制動物本能帶來的無限不滿、去面對生命的種種,甚至去愛不能控制的命運。尼采之所以領悟到這般道理,在於他長期在孤獨的痛苦深淵中思考,他明白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危險。
「人是一條繩索,」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到:「繫在動物和超人之間──一條懸於深淵之上的繩索。一次危險的渡越,一次危險的旅行,一次回顧,一次危險的顫抖和停滯。人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不是一個目的地;在於他的可愛之處,也就是他的一次渡越和下行。」
尼采充滿詩意的文字,或許令人難以直接理解,但也正正因為這一份詩意,讓我們明白到「快樂、不幸、生命」的關係不是一條簡單的公式。哪怕當中有一定的邏輯,其重點也在於我們如何去活出、感受、體會這個邏輯。
尼采沒有否定不幸的實在。相反,他正視它,不迴避它。尼采不鼓勵我們生活於輕鬆與愉快,相反,他指導我們要在痛苦中堅強接受我們的命運。當有一日,痛苦與不幸真的來臨,我們可以抓住尼采的一句格言:「我的痛苦和我的憐憫──它們算甚麼!因為我渴望幸福嗎?我渴望我的工作。」
尼采的工作是甚麼呢?思考,學習,再思考。
圖:Illustration generated by Midjourney AI, prompted by Louis Mi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