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紀錄片《二十二》9月18日日本首映
來源:橙新闻    2023-09-19 15:02
對她們而言,生活的主要部分早已不再是歷史,而是她們如何繼續生活。

【識港網訊】2017年,導演郭柯關於慰安婦的紀錄電影《二十二》上映。為了影片能夠走進院線,郭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幫助下發起眾籌,三萬餘人捐款。這部紀錄片沒有任何戰爭大場面、沒有情節,對苦難的敘述也十分克制,卻在上映一周內票房過億,成為中國內地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二十二》拍攝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為22人,到了三年後的上映日,已只有9人在世。2023年9月7日,在影片中登場過的老人王志鳳去世,中國在世的慰安婦倖存者僅餘1人。

《二十二》2017年內地上映劇照,加了方框的姓名屬於當時已過世的慰安婦倖存者。

在侵略者的敘述中,慰安婦是軍人必要的性資源,徹底被剝奪了人格尊嚴。在近代史的敘述中,慰安婦是國恥的烙印之一,她們既是行走的歷史資料,也時刻與恥辱一詞相伴,她們人生的一部分經歷和一部分感情被無限強調,另外的部分卻處於無盡的忽視當中。

2017年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郭柯曾表示:「社會上很多人叫嚷著日本必須認錯、慰安婦好可憐等等,實際卻對老人的生活情況一無所知。」他反對僅僅將老人們作為歷史證據或民族憤怒的宣洩口看待,故而在影片中,他並不會刻意引導老人去陳述她們被迫成為慰安婦時的往事,而是更多地集中於老人們當下的生活。

這並非郭柯一開始就有的紀錄片拍攝理念,而是他從與老人們的相處中學到的。

她們有過苦難的經歷,因此感受過同胞的冷眼、熱切與溫情,但大半個世紀過去,對她們而言,生活的主要部分早已不再是歷史,而是她們如何繼續生活。

所以在影片中,觀眾們看到的是老人們家裡的廚房、臥室,是她們的院子里的菜苗和花,是她們講述自己的丈夫、子孫、父母,講述自己的衰老狀態或一件很久遠的小事。她們談到上世紀的戰爭體驗時,往往是輕描淡寫,或者不願講下去,攝製組也尊重她們的想法,不再問下去了。

誠然紀錄片相較於其他類型的電影需要更多的「真實」,但這種「真實」被默認是經過導演編輯的。《二十二》中大篇幅的日常仿佛與慰安婦的主題無關,卻也反映了導演郭柯對真實的認識:真實的不僅是她們被迫成為慰安婦的經歷,還有她們與這種身份對話的意志,還有她們身為人而切實存在著的每一天。

《二十二》中的老人們笑著合影。

於是,在很多人包括筆者的觀看體驗中,這些老人的面容是很親切的,好像自家的奶奶,但一想到這些奶奶一樣的老人經歷了什麼,就更加心痛,也有了更強烈的歷史責任感。

9月18日,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以來已過了整整92年,《二十二》在日本東京、大阪進行特別展映,共兩場。片方在內地社交媒體發佈這則訊息時,許多在日中國網民表示,可以預見電影在日本不會有很高討論度,但他們依然會前去影院支持,或是建議日本朋友同去。誠如電影在日首映的宣傳語「讓更多人看到是我們的願望,讓應該看到的人看到是我們的責任」所言,《二十二》展現了一種溫和然而堅定的宣發姿態:日本的觀眾們也應該了解,這場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與此同時,它也在提醒身為同胞的「我們」:每個人都身負銘記她們的責任。而銘記的方式,除了國家層面上的紀念和外交,還需我們將歷史中受苦的人們當做完整的「人」來關注。

 

如果說,將人「非人化」是戰爭的必要條件,那麼如此銘記歷史,則會讓我們對他人的幸福與苦難多一分感知,也讓和平多了一分更真實的重量。

责任编辑:jiem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