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我是「南海I號」的船長,儘管那時候海船並不叫「南海I號」。840年前的一個秋日,臨安城(今杭州)大街小巷,商賈與番客的身影隨處可見,我和他們一起熱烈討論着即將到來的冬天出洋做買賣的事,各種熱銷的瓷器幾乎是所有客商都會購置的單品,我則想着帶上一些金飾和湖州的鏡子,當然還有就是貼身收藏好可以應付沿途「移動交易」的金葉子。帶着我和客商們對出洋貿易穩賺不賠的美好期待,滿載着金銀銅貨幣、黃金奢侈品、瓷器、鐵器、銅器、漆器等商品的「南海I號」如期出發了,誰都不曾想到,廣東通往南海海上交通的主航道,將是這趟旅程的終點。
我生活在南宋時期,當時臨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浙(今浙江地區)是臨安的經濟腹地。今天「南海I號」上發現的金銀貨幣、銅鏡就產自於臨安和湖州地區,景德鎮窰和龍泉窰瓷器也大都經臨安、明州(今寧波)、溫州等地集散、銷售。
臨安:金銀兌換
每次出洋之前,在臨安要辦的一件要緊事,就是金銀兌換。臨安城內遍布金銀交引舖,不僅打造金銀,還參與交引買賣、兌換等交易,其中最受商賈喜愛的就是金葉子。這是南宋時期流通的摺疊薄片狀黃金貨幣,一般是書頁狀,摺疊成十頁或者四頁,重量一般在40克左右,就是當時的一兩。
方便隨身攜帶,甚至可以縫製於衣物內的口袋,不易遺失或被偷;面值大,易於分割,有的還標記上示意可以分割的剪刀圖案,因此金葉子非常適合遠洋貿易。當時幾位相熟的商賈朋友兌換的就是「霸南街東王助教」銘款金葉子,正面中央戳印「王助教」,四角戳印自上向下排列的「霸南街東」。
我的船上備有小巧的天平和銅砝碼、銅秤盤等,當然還有試金石。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時候,驗金人將黃金在石上表面輕輕擦拭,通過觀察留下的痕跡與聲音,即可判斷金子真偽與成色。根據交易金額,按需進行分割,就可以隨時在沿途經過的國家進行交易。我不曾見識過21世紀的移動支付,反正在我生活的時代,我們對金葉子的「移動」支付能力非常滿意。
湖州鏡泉州瓷
為了這次出海,我置辦了不少湖州的銅鏡。聽說現在流行區域產業化,講究品牌效應。其實在我生活的年代,很多商品已經形成區域化生產,例如青銅鏡主要產自兩浙,以湖州鏡最為有名。商家在產品上標記產地、工匠名、商號名等,逐漸形成品牌,湖州「石家銅鏡」就是此類例證。
秋冬季節,南邊城市的風雨說來就來。我們是在風雨過後才進入明州城(今寧波)。市集裏,滿眼都是上好的青白瓷器,一個蓮瓣碗30個銅錢足以買到,執壺略微貴些,要70個銅錢。諸如龍泉窰青釉折腰花口碟、德化瓷青白釉碗、德化窰青白釉印花小罐、磁灶窰綠釉褐彩長頸瓶等,都被我收入囊中。我讓水手們把這些貨物依次碼好,待天氣好轉,我們即將開啟下一站前往刺桐(今泉州)的行程。
這座被稱為「刺桐」的繁華都市,是宋元時期福建地區對外交通大港,當地生產的陶瓷經由泉州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我們抵達時已經入冬,但天氣依然溫暖,水手們正在城南番坊交易貨物、兌換貨幣。墨書「鄭盡金記直癸卯歲次」青白釉印花雙繫罐,就是在泉州的收穫。此罐底有墨書「癸卯歲次」字樣,「鄭盡金」是南宋時期附件泉州德化三班村瓷窰的經營者。
水手們忙碌的時候,我還在想着明天的遣舶祈風儀式。這是出海前的慣例,泉州的地方官員、市舶司官員、南外宗正司的皇族們都會來到九日山,在那裏向海神祈求風信順利,保佑航行平安。這一切,都會被記錄在祈風石刻上。今天的人們還能在那找到一塊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石刻,記錄的正好是我們這次航行。
癸卯年在南宋期間共出現兩次,一次是淳熙十年(1183年),二是淳祐三年(1243年)。我知道,今天的考古專家是根據船上「淳熙十年」印文罐與「淳熙元寶」年號銅錢,以及祈風石刻的記載,基本確定了「南海I號」沉沒時間是在1183年或不久之後。
廣東:「南國陶都」
船隻繼續南下,很快到了廣州。廣州的大名如雷貫耳,這是我離開南宋海域之前最期待的一站,「食在廣州」,據說市舶宴會,惟廣州最盛。宴會之前,船員正忙着補給食物,雞、鵝、豬、牛、羊、龜、蛙、鳥及海洋生物等一網打盡。當然,航行過程中我們還會捕撈海鮮,擴充食物來源。後來,船翻了,留下大量動物骸骨,無法想像我們的每日菜譜竟然以這樣一種形式被發現。
此時,我們還在興高采烈地置辦貨物,在廣州我們又購置了各種各樣的醬釉罐。廣東省是中國的主要陶瓷產區之一,素有「南國陶都」之稱,其中,石灣窰、潮州窰、西村窰、雷州窰等更是大放異彩。過去認為,廣東窰業生產在南宋已經式微,但是我知道,廣東南海地區窰業生產到南宋中晚期還保持很大規模,而且內銷外貿市場都有明確的區域性分工。我們這次遠航前還在廣東採購了大量的陶罐,它們不是純粹的貨物,還是盛儲酒水食物的生活用器,包括作為廣州公使酒庫用來裝酒的容器。800多年後它們隨「南海I號」出水,並最終成為「南海I號」來過廣州,並且最後從廣州離岸的證據。
破解離岸港口之謎
原來,近年南越王博物院在整理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建築基址資料時,確認宋代廣州公使酒庫的位置,其出土大量戳有「酒墱」「醇酎」「清香」等與酒有關的印文、印花醬釉罐,其器型、釉質釉色、胎質胎色、印文印花與「南海I號」出水部分醬釉罐高度相似。2021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奇石窰和文頭嶺窰進行考古調查與搶救性發掘,同樣採集和清理出與「南海I號」高度一致的印文、印花醬釉罐標本,使研究取得了關鍵性進展。研究團隊採取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證實了「南海I號」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部分醬釉罐產自南海諸窰。這在「南海I號」的貨物構成和貿易航線研究中是一個重大發現。
這些都是後話了。此刻我正在大鼓、鐸鐃等樂聲伴隨下進入海山樓,準備參加宴會。官員、客商依次而坐,主賓其樂融融,每次集體飲完一盞酒,就更換一次菜餚,宴席前表演的雜耍、相撲、魔術等節目也立即更換,連續換了九輪。大家痛飲玉液春、百花春,觥籌交錯間,只見提舉起身舉杯,為我們即將到來的海上旅程祝福,我也有了七八分醉意,暢想着即將到來的美好旅程。
臨走前,廣州的知州、轉運司、提刑司和市舶司長官還送了我們一些公使美酒。離開廣州,海船繼續前行,朝着它的目的地前進。當行至台山、陽江交界處時,也許是遇上暴風雨,也許是觸礁,反正我也忘記了原因,海船最後不幸沉沒,逐漸沉入海底深處……
「南海I號」檔案
•船型:福船
•尺寸:殘長約22米,最大寬度約10米,殘深約3.3米
•載重量:約800噸
•沉沒地點:廣東下川島西南約19公里處
•沉沒時間:南宋淳熙十年冬(1183年)或不久之後
•發現時間:1987年
•整體打撈時間:2007年
•出水文物總量(截至2019年):近18萬件(套),其中瓷器約16萬件(套),鐵器凝結物124噸
•主要出水文物: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朱砂、人類遺骸、動植物遺存等
逾400文物多半屬首展
廣東各地出土的與「南海I號」高度一致的宋代印文、印花醬釉罐標本。
被譽為「海上敦煌」的「南海Ⅰ號」沉船是迄今中國水下考古最為重要的發現。
「南海Ⅰ號」沉船位於廣東省台山、陽江交界海域,是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亦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跡。「沉睡」800多年後,「南海Ⅰ號」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被發現,2007年經整體打撈後,移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從廣州出發──『南海Ⅰ號』與海上絲綢之路」正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展出。展覽分為「南海Ⅰ號」的困惑、「南海Ⅰ號」的旅程、廣州出發的密碼三大部分,共展出了12家文博單位的400餘件/套文物,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文物為首次展出。
展覽展出了大批香港九龍聖山遺址、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產自內地各窰口的瓷器,這些遺物是中國瓷器從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實證材料。
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