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如果你是抽象畫的擁躉,香港藝術館的這一新展絕對適合你。康文署近日首次與西班牙的胡安.米羅基金會合作,帶來「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3月3日起在香港藝術館展出西班牙現代藝術大師胡安.米羅94件不同時期、不同媒介的精心傑作,這也是米羅近年在港難得一見的大型回顧展覽。
圖:橙新聞
在昨日舉辦的傳媒發佈會上,米羅基金會總館長馬爾科.丹尼爾表示,很榮幸作為疫情以來首位親身來到香港藝術館外國館長出席活動,而和香港藝術館的合作早在疫情前便有商議,對此次展覽終於得以成功開幕倍感不易。他認可米羅對於畫作的看法,即畫作應該是詩意、能帶動想象的,啟發觀眾以新的視角看待世界。觀眾可以透過展覽中從1929年起至米羅80多歲多個時期的繪畫,找到「詩意」和「日常生活」這兩個元素,這也是展覽名稱的由來。
馬爾科.丹尼爾介紹展品 圖:橙新聞
一眾展品當中,《煙火》(1974)創作於米羅80歲時,此次首次來到亞洲展出。作品是米羅五組三聯屏作品中的其中一組,創作時,他任由重力發揮其作用,並在美國表現主義青年藝術家的影響下,隨著自由流淌的顏料所留下的痕跡而改變他的筆觸。
《煙火》(1974) 圖:橙新聞
詩歌(三)也是馬爾科.丹尼爾強烈推薦的展品之一:畫布象徵著空白的扉頁,用模板噴印的字幕及藝術家黑色、流動的筆觸展示出一種書法的體現。噴印的工具儘管沒有明確地出現在畫作上,但卻足以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詩歌(三)》 圖:橙新聞
胡安.米羅是二十世紀最享負盛名的西班牙藝術家之一,與畢加索、達利並稱「西班牙現代主義藝術三傑」,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其創新的手法、童趣的圖象與鮮艷的色彩深受當時藝術家的歡迎。米羅在漫長及豐碩的創作生涯裏,一直熱衷於演繹日常物件及發掘它們內在的詩情畫意。他畢生的抱負是將藝術與生活連繫起來,他憑着獨特的洞察力,常常從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件找到具詩意的特質,把平凡物件變為不平凡的藝術品。
圖:橙新聞
是次展覽展出的94件米羅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和有關他的影像資料,從他早期至晚年的作品均有所涵蓋。當中許多作品均來自米羅本人於1975年成立的胡安.米羅基金會,展覽全面展現出大師在不同媒介上的突破及成就,讓觀眾回顧他的創作生涯。
圖:橙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音樂也是米羅創作的靈感之一,藝術館在不少藝術品前精心設置了相應的音樂,不少樂曲來自米羅相識的藝術家,大家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妨留意。而整個展場也加入了不少米羅繪畫元素,在色彩的形狀上都有特別的設計,觀眾在當中參觀時,如同身處米羅畫作的不同層次之中。
圖:橙新聞
香港藝術館亦特別邀請本地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向米羅的藝術傑作致敬,同時為展覽注入香港視點。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從米羅的詩意符號中獲取靈感,創作一系列多媒體裝置藝術,探索圖像與聲音轉化成符號的過程:
他把雀鳥聲音通過電腦和人工智能處理成「摩斯密碼」,以鳥的角度教聽眾如何飛翔。特別之處在於,這些聲音原本屬於大自然,卻必須透過電話聽筒聆聽。現場共設有8個聽筒,整個作品是一個10分鐘的循環體驗,在開始時,觀眾可自由選擇聆聽不同的電話筒聲,最後整個環境的聲音、燈光和影像會突如其來的劇變,連同所有裝置一起發出警號。
梁基爵介紹作品 圖:橙新聞
藝術家陳麗同跟米羅一樣,在物料與表現形式上尋求突破,選取非傳統的雕塑物料,創作個人的抽象作品。此次展出的是她的新作《無題》,作品中,多副塑膠貨運卡板被放置成兩副建築配件,拱形的壁掛嵌有琥珀樹脂和黑曜岩,造型和光澤猶如花窗玻璃,而帶有圓坑的地上卡板嵌有不鏽鋼鏡面、黃鋅輪和青銅花,仿佛露天礦一樣。藝術家耗時費工的雕塑過程抗衡資本主義下的自動化機械生產,呼應米羅主張實踐拼合雕塑,反對傳統繪畫美學及藝術商品化的精神。
插畫家林雅儀則聯同藝術館策展團隊透過繪本介紹米羅的創作特色及手法,並以米羅的風格為基礎,在館內設置擴增實境的場景,讓大小朋友一同探索米羅的詩意世界。
此外,藝術館還精心從館藏中挑選了趙無極、吳冠中、陳福善和夏碧泉等藝術家作品同場展出,讓觀眾感受中西藝術家對理解抽象藝術的異曲同工之妙處,並展開獨特的中西藝術交流和對話。
展覽由3月3日至6月28日在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廳舉行。展覽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康文署主辦、香港藝術館和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聯合籌劃。展覽詳情及開放時間,可點擊此處瀏覽。
米羅的詩想日常
日期:2023年3月3日至6月28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 10:00am – 6:00pm,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0:00am – 7:00pm,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票務處於閉館前30分鐘關閉。
地點: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