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你沒來香港的2年裡 被內地遊客吐槽最多的兩件事正悄然改變
作者:沈雨青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2-08-06 12:30

【識港網訊】

“你要給我現金?”

兩年沒回香港的小編,在回港後的某個工作日,打算用現金還同事幫忙支付的午餐錢,卻聽到了以上回复。

小編恍惚間彷彿置身數年前電子支付剛剛普及時的內地城市,使用現金變成了一件“落伍”的事。

而使用現金支付,在兩年前的香港,還是稀鬆平常的。

下次來香港

不用帶現金

原本,電子支付手段落後,是香港作為旅遊城市最大的槽點之一。

內地遊客有時未帶夠現金,想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總容易被香港商家翻上幾個白眼,好像內心旁白在說:沒帶錢還出來買東西?

又或者,帶足了千元大鈔過來消費,動不動被商家告知,對不起,找不開。

再不濟,就是出門前裝好了嶄新的百元/五百元港紙,回程時,卻裝回滿口袋的硬幣/散紙,重、臟且難以兌換。

但回溯香港的“無現金”發展史,早年間算得上全球先驅。

1997年9月,電子智能卡八達通系統面世,這項技術讓香港成為全球首個使用電子貨幣八達通的城市,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八達通卡的消費範疇逐步涵蓋運輸、零售等行業,平均每名港人持有4張八達通卡,每日交易平均超過1500萬宗。

此外,信用卡/扣賬卡等作為香港另一大支付方式,雄踞一方。據《Visa 消費者支付取態研究3.0》,信用卡/扣賬卡是香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使用率分別高達 93% 及 99%。

但也由於這些“無現金”支付產品歷史“悠久”、樹大根深,新興電子支付平台想要在香港開疆擴土,難免受到這些固有利益集團的傾軋。

而在信用卡/扣帳卡(大額支付)、八達通(小額支付)未能觸及到的的角落,現金就作為第三種支付形式,與另兩大巨頭三足鼎立。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到訪街市視察電子支付應用情況(特區政府新聞處圖片)

但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在Visa最新的《Visa 消費者支付取態研究3.0》這項調查中,40% 的港澳受訪者預計其城市將於未來四年內成為無現金社會。

而出現這項巨大變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疫情期間,港人不再執著於現金支付。

香港五波疫情,一次比一次更加凶險,尤其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機構預測香港實際感染人數突破百萬,紙幣則被視為新冠病毒的載體,逐漸被港人嫌棄。

加上特區政府去年夏天推出消費券計劃,香港市民可選擇不同平台,領取價值5000港元的,以“電子貨幣”形式發放的消費券。

計劃一出, 支付寶香港、八達通、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K這4家儲值支付平台伺機而動,為吸引更多消費者使用自家平台,推出一系列優惠活動,也正因如此,短短幾個月時間內,上述平台合共增加了逾220萬個新賬戶,而增設電子支付系統的香港商戶也超過48000個。

事實上,不少港人在諸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平台崛起後,也切實感受到了電子支付的便利。

原本要親身前往銀行交各項物業雜費的香港居民,現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搞定,小編僅僅回港幾週,已經聽到不少香港長者對電子支付的讚嘆。

而在新冠疫情這兩年間,香港社會的另一大巨大改變,就是網購比例不斷上升,網購、外賣平台的興起也與電子支付平台相輔相成,成為彼此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香港不再是“網購墳墓”!

疫情前,香港的網購水準,一直是內地遊客的另一大槽點。

疫情前,遊客旅港期間想上網買些許生活用品,抑或是在外賣平台買份夜宵,才發現香港的網購水準,還停留在21世紀初的水平。

品類少、折扣少、服務差,顧客最終發現,與其在手機上搶這少得可憐的幾樣商品,再等上數日才能收到貨,還不如多走幾步,去實體店購買。

根據2017年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數據,2016年香港只有23%的人口有網購的習慣,遠低於同年歐美的77%及內地的67%。

時間到了2018年,數字有所增加,但也只有35.8%人表示曾經網上購物。

所以有觀點曾認為,香港根本沒有網購的發展空間,因為香港實體零售網絡星羅棋布, 幾乎做到了“五步一莎莎,十步一萬寧/屈臣氏”,惠康、百佳等品牌超市星羅棋布,便利店密度極高。

加上前文中提到的電子支付方式並未普及,試想一下,如果你在手機上,花5分鐘選購商品,但為了解決付錢時遇到的問題,至少花上半個小時,你那並不豐富的網購熱情,是否難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香港也因此得名“網購地獄”。

不過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被迫宅家”給了網購一個發展的窗口期。

內地電商平台淘寶成為越來越多港人在疫情期間的心頭好,本地電商平台HKTV(香港科技探索,1137)趁機打出名號,據其數據,今年其6月訂單總商品交易額(GMV)達6.16億港元,按年增長24.9%。

今年2月,HKTV甚至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由於其網站人流極多,為保持系統穩定,要實施網站的人流管制,換言之,就是要限制顧客數量。

此外,該公司平均每日GMV及平均每日訂單數量分別按年增25%及27.1%。

該公司又指,即使2022年5月起,政府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不過6月業務表現也有上升,6月平均每日GMV約為2050萬元,較5月增長3.5%;而6月平均每日訂單數量約為4.64萬張,較5月多1.3%。

說明港人的購物習慣,正從線下改為線上。

事實上,目前香港網購額佔整體零售額僅約10%,相比內地(約25%)和美國(約17%),有更大發展空間。

據消息稱,拼多多今年下半年擬搶攻本港市場,新加坡冬海集團(SEA)旗下Shopee也有在香港招聘“電商實習生”的打算。

所以換個角度看,香港又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全球電商闖一闖的“地獄”呢?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