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賞故宮陶瓷 看歷史故事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2022-08-16 11:45
一直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如今在國家支持下,終於擁有一座高質素的文化博物館,展現中華文化精髓。

【識港網訊】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前夕,特區政府宣布獲得國家支持在西九興建一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當時筆者聯同一眾香港的收藏家及收藏團體,成立「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聯盟」,聲援這個建議。在今年回歸25周年之際,這座籌備已久的港版故宮正式開幕,可說是對全港市民最好的獻禮,亦讓不少收藏家深感欣慰,相信香港故宮未來亦會對香港發展文化產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

  一直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如今在國家支持下,終於擁有一座高質素的文化博物館,展現了中華文化精髓的北京故宮國寶級文物,不僅可增加市民對中華文化和國家歷史的認識,亦有助提升鑒賞文化藝術的品味。

 御用瓷器價值高

筆者有幸受邀參與了香港故宮的開幕儀式,並進行了參觀,對於北京故宮願意慷慨借出900多件館藏展出,感受到國家對香港的眷顧。目前香港故宮的館藏價值約為300億港元,但其實當中有不少從未對外展出過的國寶,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價值,能夠一飽眼福近距離欣賞如此多珍貴的文物,更是無價的體驗。

筆者從80年代起對收藏產生興趣,30多年來一有機會就會前往博物館觀摩、到拍賣行上手鑒賞,對瓷器更是養成了自己的獨特理解與欣賞之道。古玩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是一個社會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的最佳見證。通過它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文化、人物、潮流及事態變遷,例如器皿上的「卍」字紋及蝙蝠紋含「萬福」之意;大象背頂花瓶的工藝品被稱為「太平有象」,寓意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古玩上的梵文與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古玩的價值,首先在於工藝水準。每一件古玩從構思到製成都經過深思熟慮,文化底蘊深厚,體現了歷代工藝的最高水平和品味。筆者最感興趣的是明清官窯瓷器,尤其是皇帝的玩物。唐宋出土的陶瓷在收藏界內屬高古瓷,因多為陪葬品,歷史研究價值甚高,但收藏價值卻一直下降。明清御窯價值居高不下,這是由於封建君主集天下大權於一身,所有資源、臣民都任他差遣,所以御用瓷器的價值及工藝都至高無上。以清朝為例,御用品由造辦處打造,由皇帝特派內務大臣管理,設有60多個專業作坊,每一件工藝品的生產按照統一標準及規格經過層層把關,稍有差池都會立即銷毀,保證件件都至臻至善。

展覽呈現各式清御窯廠琺瑯彩小器,包括琺瑯彩的早期成品「清康熙胭脂紫地琺瑯彩折技蓮紋瓶」。

 展品精且美

若讓筆者在香港故宮中挑選一件「心水」藏品,必然屬「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的「明成化鬥彩海水雲龍紋蓋罐」,底書無邊無框「天」字款。成化時期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國家財富的積累和國泰民安的環境為成化瓷營造了良好的條件,且因成化帝極其寵愛的萬貴妃喜愛瓷器玩物等「奇巧之物」,讓他願意耗費大量國力打造精美的瓷器。展出的這件天字罐亦有「天子罐」之稱。因古代採用《千字文》的文字順序來編排次序,其開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代表第一號,所以天字罐代表成化鬥彩中的極品,小巧玲瓏卻製作精良,即使在拔萃出類的成化瓷中亦屬頂尖佼佼者。成化天字罐存世不足20件,多為博物館藏品,市面流通極少。2000年倫敦蘇富比曾拍出一件天字罐殘器,頸部磨平且缺蓋,在競拍短短七分鐘內,以底價幾萬元到千萬元人民幣成交,可想而知一件完整無損的天字罐將拍得何等高價。

明成化鬥彩海水雲龍紋蓋罐。

 同樣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廳中,三支器型龐大的扁壺及天球瓶亦尤為矚目。15世紀,在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進行了七場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亞洲及東非各地三十多個國家,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成就。而當他重返中華,為帝王帶回來的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奇聞軼事,當中包括一種符合中式傳統美學中「天圓地方」之說的器具造型——天球瓶。「天圓地方」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空觀念,並隱喻「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規律。根據史學家的推測,天球瓶或源自中東地區伊斯蘭教的銅器,傳入中國之後,因其腹部圓鼓、造型大方,被賦予「蒼穹」的寓意,因此得名「天球瓶」或「千秋瓶」,象徵?「千秋太平」的吉祥寓意,因此自創燒之初就深得帝王的喜愛。到了18世紀,天球瓶的造型亦發生了些微變化,作品從比例上頸部更為修長。下圖中最右的「清雍正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與左方兩件明永樂作品有明顯的對比。筆者更屬意最左側的「明永樂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造型古樸,且青花反白的配色亦較特別。

明永樂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左)、明永樂青花龍紋扁壺(中)及清雍正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右)。

明永樂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欣賞乾隆珍寶

在參觀時可以留意清朝乾隆皇帝的種種「足迹」,不但可以在「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廳中近距離觀賞到他的御用之物,例如龍袍、玉璽等,更可以在「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看見他在清宮珍藏的字畫上蓋下的印章。根據《乾隆寶藪》,對漢文化及藝術有?極致追求的乾隆帝,一生擁有1800多枚璽印,是祖父康熙帝的15倍、父親雍正帝的11倍,這些寶璽或用於御筆書畫落款,或加蓋於清宮收藏的書畫典籍,讓乾隆成為名副其實的「蓋印狂人」,其「乾隆御覽之寶」的印文可見於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宋徽宗的《瑞鶴圖》等國寶級書畫作品之上。有不少人認為乾隆這種在文物上滿蓋印章的行為,是對頂尖級別書畫的「褻瀆」,破壞了畫面整體的美感。然而,筆者卻有不同看法。一方面,加蓋了乾隆御覽標識的作品,能夠體現清廷文化的繁盛,以及弘曆本人的藝術品味及審美水準,對於後世研究清朝文化及乾隆本人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印文是古籍書畫曾經被納入皇家珍藏的重要證明,在研究及辯證文物的真偽或斷代之時,亦是重要的參考信息。

乾隆寶璽。

清乾隆帝是一是二圖軸。

 香港的收藏家及收藏團體的捐贈亦被納入展覽,筆者印象較深刻的是兩依藏博物館捐出的中式家具,因活靈活現地重現了古代書房情景,給觀者一種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的錯覺。 (撰文、攝影:李秀恒(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兩依藏博物館所捐出的中式家具,重現古代書房情景。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