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另類音樂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18 15:34
安徽宏村,就因為她保留著較好的古韻而吸引了許多中外遊客。
鳳凰古城,因為各種人為的行政力量少管到而得以保存,成為遊客流連忘返的旅遊勝地。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現在走進內地許多新興的城市或城區,卻很難聆聽到這凝固的音樂、無形的音符所演奏出動人心弦的建築交響樂,感受到的是一節節走調變腔了的斷層曲。

曾和一位建築大師驅車在深圳的大街上,我困惑地問:“歐洲有許多建築用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至今仍在使用,有的更成了標際性建築,為何深圳好多樓落成沒多少年就已經殘舊不堪有些更是要拆掉重建?”教授無不感慨地說:“這不單深圳,國內許多城市都有同樣的現象,速食文化多,經典之作少,急功近利,一味西化,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有資料顯示,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混凝土和三分之二的高吊車在中國。走進神州大地猶如步入一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大興土木。許多城市在建設規劃中迷失了自己,一些城市不管其歷史和規模,不顧實際需要和能力,競相模仿,相互攀比,一味追求豪華,追求“高大新”,競相爭建全國乃至亞洲甚至世界最高的大樓、最長的大橋、最大的機場、最昂貴的酒店、最豪華的商場、最氣派的展覽中心、最寬敞的城市廣場,至於耗資幾十億乃至幾百億建成的這些“之最”的建築其效益和效果如何,卻很少有人會去計較,只要越名貴越好,越西化(西方是現代化國家,在某些人眼裏西化就是現代化)越好。很多地方政府搞所謂“文化立市”,不管需不需要,有沒有足夠的人欣賞和使用,到處大建起華麗的音樂廳,美術館、體育館和大劇院。工程風光剪綵,首長升官走人,這些地方就開始閒置長草。

在許多城市你不難看到,到處都有在克隆著所謂現代化的西式城市——大馬路大廣場和“火柴盒式”的高樓。不少地方片面地割裂了建築與傳統文化和地方風情的聯繫,形成了城市的混亂與無序,單一與雷同,缺乏文化意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拆舊建新,好些主政者認為舊的不如新的,不蓋幾幢高樓就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沒有“現代化”的氣派,沒有“開拓進取”的政績。結果一些具有歷史文化的舊建築沒有保留下來,而這些正是城市特色的精華和文化,不存在過時的問題,如此一搞,不但勞民傷財還破壞了老城原有的特色和韻致。國外也在不斷搞建設,但絕不會棄舊建新,人家的做法是把建築裏面拆掉,保留外牆,既省力又保護了原來的建築風格。義大利的一個城市,民居的牆坯都是500 年以前的牆坯,而裏面都是現代化的。在西方,新的規劃要為傳統的建築讓路。比如俄羅斯有契訶夫的故居,正好在新規劃的大馬路中央,路到了契訶夫家門口就分岔從兩邊繞過去,故居好好地保留下來。我們呢?在北京兩廣路中間發現了曹雪芹故居,也正好在規劃的通道中間,最後還是拆掉!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學一學呢?

在一些地方,有的更是隨意拆掉一些真古建,又不斷在建一些假古建,令人哭笑不得。這一切往往不是因為商人們的唯利是圖就是由於官員為了所謂的政績而好大喜功,或是某些主事官員為了腐敗聽任開發商的擺佈。使許多城市在經濟、建設、規劃和文化上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和損失。一個地方的老建築能保護下來,不但有著其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也有著極大的經濟潛力。在維也納,老城區不僅不動,而且絕不讓商業化。沒有新建的水泥建築,沒有燈紅酒綠,沒有吵鬧喧囂,每一瞥都能成為不能淡忘的經典。越沒有商業化,旅遊價值越高。斯德哥爾摩80年前跟我們現在一模一樣,拆舊城拆得一塌糊塗,在快拆完時頓悟了,保留了0.8平方公里。結果到現在,這0.8平方公里的老斯德哥爾摩城每年吸引著幾百萬遊客,旅遊收入占整個斯德哥爾摩收入的60%!今天,我們國內的新旅遊勝地如周莊、古鎮、宏村、平遙、麗江和鳳凰等古城古鎮,不就是因為她保留較好的古韻而吸引遊客嗎?可悲可歎的是,這些古村落由於大都處在窮鄉僻壤,各種行政力量都管不到或少管到而得以保存。我們的許多文化不是人為保護下來,而是自然保留下來的。

我們再看看那些令人炫目的建築玻璃幕牆,在許多發達國家是被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的,然而,我們的許多城市,為了提升城市所謂的現代化形象,玻璃幕牆卻往往成了搶手的時髦。一幅幅巨大的玻璃幕牆無疑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好看”的現代風景線,但這種“好看”是要付出代價的,它不但會浪費能源、帶來光污染,使行人和司機產生視覺障礙容易釀出交通事故,對環境和氣候更是造成嚴重影響。據專家分析,十年間深圳的氣溫升高了兩攝氏度,這相當於城市向南移動了約300公里,在這熱島效應形成過程中,到處可見的吸熱快散熱慢的玻璃幕牆是“難辭其咎”的。

行走在中國的許多城市,見到的大都是單一雷同,難見個性的建築面孔,不少城市出現了所謂的“特色危機”。 作家馮驥才就說,中國現有的600多個大中城市基本上都沒有個性。城市裏新建築基本上是一種帶有商業時尚的粗鄙化建築,沒有精神、沒有文化。不少城市提出要建成國際性城市,建美國的曼哈頓、上海的准海路,結果“千城一面”,體現不出文化,反而連自己的特色都丟失了,中國的城市要有中國的特色,不同地方的城市應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一個城市的個性體現在其獨特的文化形象和風格之中,這是城市的靈魂和魅力之源。我們不少城市的官員都喊著要建國際性大都市,縱觀世界上國際化的名城,都有自己的文脈、自己文化的根。她們在城市開發建設中,極力保持著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文化特色。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是一個寸土寸金之地,當發展商試圖拆除卡尼基音樂廳改建寫字樓的時候,紐約的音樂家和文藝人士憤然而起,終於保住了紐約這一城市文化經典建築。其實,我們並不缺少這類有識之士,問題是我們的長官個人的意旨和指示比起眾多專家學者、大師院士的真知灼見和科學論證要權威千百萬倍,最後的決定不在於科學而在於權力。投資幾十億的深圳會展中心不建在經專家論證過的風景秀麗的深圳灣畔,而不惜再花幾千萬元改址費硬塞在擁擠的中心區,成為一個人見人怨的“大廠房”就是最好的例證。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無形的音符。在西方美學當中,建築是排在第一的,排在繪畫音樂之前,人類把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性賦予建築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創造出富於韻律、起伏節奏的絢麗多姿、風格各異的藝術形象。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彈出了不同風格的建築樂章。正如著名建築大師吳良鏞院士所言,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涉及面很廣,必須突破普遍存在的“諸侯規劃”和長官旨意,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績,不尊重科學的現象。

我們期待並祝願我們的城市能出現一批像“蓬皮杜中心”和“悉尼歌劇院”這類世界經典之作,我們的建築都能像璀璨的寶石一樣千姿百態,風情萬種地展示著現代城市的永恆魅力,奏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歷史經典樂章。

2005.1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