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時事辯論會》節目停播幾年之後,該電視台近日推出《告別劏房大辯論》專題節目,每周一集邀請六名嘉賓參加辯論,出席的嘉賓包括新界原居民代表、土地規劃專家、學者、議員、環保人士、政黨人士、業界代表、社區青年、時事評論員等,還有一些現場觀眾也有機會發表意見,形式有點像該電視台另一個王牌節目《一虎一席談》,我參加其中兩集辯論,包括明天播出的最後一集,我在兩集節目中都站在「反方」,就是不贊成現階段利用郊野公園的土地建屋,至於綠化帶是否應該開發,就不應一刀切,一些綠化帶實際上已經變成荒地,性質已變,用途不能一成不變。
電視辯論時間有限,感覺言猶未盡。劏房現象是香港的悲哀,是一種不道德,告別劏房時不我待,但告別劏房不僅基於道德層面,更需要政治智慧和擔當,告別劏房關鍵問題不是沒有土地,而是要用哪些土地建房,以及如何將這些土地變成房屋。
的而且確,郊野公園和綠化地面積佔全港土地面積大約四成,這個比例確實有點大,將其中一小部分,例如百分之二用來建屋,可以大大緩解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問題,但實際上,除了郊野公園,還有廢棄的棕地、荒廢的農地、已經沒有水的「濕地」,還有祖堂地、丁屋地等,當然還可以填海。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議修例降低祖堂地開發的門檻,由現行需要百分之百持份者同意,降至百分之八十左右,出席辯論會的新界居民代表都表示支持,甚至認為可再降低至百分之七十,僅此一項已可釋放二千四百公頃土地。有原居民代表說,他們願意以一元代價捐出一幅村地給政府建老人院或青年宿舍,以事實證明村民有誠意,願意在土地問題上配合政府建設北部都會區計劃。至於丁屋改丁廈的建議,坊間已提出多時,廢棄棕地農地的開發,坊間也有不少建設性意見。當然,不同於郊野公園是政府擁有,棕地農地祖堂地的業權則在私人手上,這些土地能否開發,最關鍵的因素是利益。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只要合理,總有辦法解決。
辯論會上有人提出,劏房戶水深火熱,年輕人要上樓不能再等,政府覓地應該「飢不擇食」,愈快愈好。香港在房屋問題上浪費和虛耗了很多時間,是不爭的事實。但實際上,無論支持利用郊野公園土地,還是發展廢棄的棕地農地,以及祖堂地等,都需要面對繁複的法律和行政程序,難度都不容低估。與其「飢不擇食」將所有可用土地放進一個籮筐,倒不如急劏房戶之急,設法在短時間內增加更多過渡性房屋,另一方面對不同的可開發土地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選擇,只要特區政府拿出擔當和勇氣,與土地相關持份者進行商討,在未來新一屆立法會上尋求各方支持,爭取合作共贏,辦法總比困難多。事實上,參加辯論會不同背景的嘉賓在節目中擦出不少火花,提出不少真知灼見。
至於利用郊野公園土地建房,應該列為最後考慮,原因只有一個,郊野公園是所有香港市民的共同財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香港,無論你是否喜歡行山遠足,無論你是否支持環保,無論你住劏房還是住豪宅,郊野公園帶來的綠色減排效應,每一個香港人都是受惠者,我們應當珍惜和保護好這份共同財富,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繼續受惠。當地球村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減少碳排放,都在為實現一點五攝氏度的目標絞盡腦汁,都在千方百計提倡和追求綠色生活,如果香港卻在這個時候將郊野公園的部分土地用來建房,不是因為沒有其他土地,沒有其他選擇,而是因為郊野公園面積太大,因為郊野公園土地屬於政府擁有,不必與私人土地擁有者去討價還價等等,這是不是也算一種短視?
原文刊於大公報